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本课8个生字中的5个,并会读好3个词语。
- 认识并朗读“我是什么”这个标题。
- 学习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尤其是“变”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
- 指一指、认一认文中生字。
- 和同桌讨论,找出他能变成什么?
- 研读课文第一段:
- (板书课题:“我是什么”)
- 小朋友猜到了吗?(水)!
-
水的“变”特点:本领高强、力量很大……
-
研读1、2自然段:
- 他会变成汽、云、雨、雪。
-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演朗读。
-
帮助学生理解“汽”、“云”、“雨”、“雪”的变化特点。
-
品读第3自然段:
- 他会变成池子里的水平静、小溪里的水流不急……
- 指名朗读其中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温和”和“暴躁”。
-
练习用语言表达这些特点。
-
归纳总结:
- 这些变化都来自水的“变”特点。
-
他的“变”不仅仅是形态的变化,还有情绪的变化。
-
拓展延伸:
- 小结:水的特性太多了,它想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注意“我”可以改成“他或水”,并重复朗读《池子里的水平静》、《小溪里的水流不急》等句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 认识并朗读8个生字中的5个,会读好3个词语。
- 学习1到4自然段的内容,并能点明水的特性和特点(如池子的变化、温和和暴躁)。
- 理解“变”这一词是描述水形态变化的名词。
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
- 指一指、认一认文中生字。
- 和同桌讨论,找出他能变成什么?
- 研读第3自然段:
- (板书课题:“池子里的水平静”)
- 他会变成池子里的水平静(睡觉)、小溪里的水流不急、像马儿在奔驰……
-
练习用语言表达这些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水平静”、“不急”等词语的意思。
-
研读第4自然段:
- (板书课题:“温和和暴躁”)
- 他会变成温和时的会心、暴躁时的暴烈……
-
练习用语言表达这些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温和”和“暴躁”是描述水脾气的特点。
-
品读第5自然段:
- (板书课题)
-
这些特点都很准确吗?(结合课件演示,教师指出“池子的水平静”、“小溪里的水流不急”等句子是否点明了作者的意思)。
-
归纳总结:
- 这些变化都是从水的特性中总结出来的。
-
他的特性和特点:“各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变化,还有情绪的变化。”
-
拓展延伸:
-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不同形态和情绪的变化,就像老师一样也能“介绍”你们自己。注意“我”可以改成“他或水”,并重复朗读第3自然段的内容。
异同点与相同点对比:
| 差异 | 相同点 | |----------|------------| | 第1课时内容更丰富(如汽、云、雨、雪的变化) | 第2课时增加池子的变化,并强调温和和暴躁的特点 | | 侧重于变的特性和情感变化 | 聚焦水的不同形态及其变化,以及“我”或“他”的特点 | | 内容层次更低(如汽、云等) | 内容更丰富,更具深度(池子的变化、温和与暴躁的具体表现) |
课时备课
授课人:赵明俊
课题:《我是什么》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 认识“我”指的是水,并通过水的变化了解人类的生活。
- 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 知道水的用途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读一读”中的文字、图片和谜语动画)。
- 圆板、彩笔、铅笔等工具用于分组合作学习。
- 可能需要简单的分组编号或角色,以促进互动性。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画水,交流图画(5分钟)
- 小朋友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一起来想象自己的“我”是什么吧!请你们在心里画出自己心中的水是怎样的。
- 比赛中出现争议的同学,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或提示。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我”的形象和变化,为后续的阅读和理解打下基础。
活动二:猜谜,认识水(10分钟)
猜谜部分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读一读》部分,引导学生猜“我”是什么。
板书:
云、雨、雪、冰、霜……
朗读与理解
- 自选部分进行朗读:
- 第一段:水珠滚落形成月亮。
- 第二段:水滴落下成为小船或石头。
- 第三段:小雪花飘扬,落在树叶上。
- 强调“漂浮”、“碰到”、“撞击”等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帮助学生认识水的变化,并回忆语文知识。
活动三:互动游戏(5分钟)
- 用媒体资源中的谜语动画提示:“我会变会变成”
- 组织小组讨论:
- 第一组:我会变成云。
- 第二组:我会变成雨。
- 第三组:我会变成冰。
- 每个小组轮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巩固对水变化的理解,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四:分组合作学习(15分钟)
- 学生分组讨论各自自选部分的内容。
- 每个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 签名并标注关键字词和自然现象。
- 读出每句句子,思考它们的含义。
- 团队汇报:
- 小组一:“我会变”:云、雨、雪。
- 小组二:“我的家”:池子、小溪、江河、海洋。
- 小组三:“我的活动”: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跑步、飞舞、慢跑。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活动五:互动对话(10分钟)
- 提问学生:
- 你们有哪些水的变化?
- 水的作用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水可以变成云、雨、雪;也可以变成小船、石头、树叶等;它还可以用来做事情,比如唱歌或跳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实际用途和生活价值。
活动六:总结提升(5分钟)
- 总结:“我”指的是水,它有很多种变化。
- 强调水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因为水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 reinforce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 步骤 | 内容 | |-------|------------------------| | 1 | “我会变” | | 2 | 云、雨、雪、冰、霜 | | 3 | “我的家” | | 4 | 池子、小溪、江河、海洋| | 5 | 我的活动 |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我”的形象,还了解了水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在第二课时中继续深入探讨“我的家”这一部分,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1课《我是什么》阅读教学情况分析
一、课堂整体情况
- 互动设计到位,学生兴趣激发明显:
- 通过“你、我、他”互动,教师巧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呈现给学生。例如,第一段通过提问“为什么我们叫‘你的太阳’?”引出水变成汽的过程,引导学生猜测答案。
-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对水的变化和与人关系的兴趣,部分学生甚至提前对后续内容产生了兴趣。
-
教法创新,教师教学设计有深意:
-
教师将教学材料融入到动画、图片等动态形象的资源中,使抽象的语言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在讲解“池塘水变成汽升上天空”的环节,通过生动的课件展示,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水在自然界的流动。
-
反读练习设计合理,引导深入理解:
- 课堂上设计了多处反读环节(如指名学生读、分男女生读),并鼓励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语言。然而,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反读是否足够深入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解决措施
- 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不足:
-
部分学生在课后练习和阅读时,可能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并没有自己尝试去猜测答案。这种被动接受可能导致对水变化规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
书写指导不够到位:
- 教师在第一课中,虽然通过“你、我、他”的互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但在书写指导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学生的字形记忆较好,但整体书写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优化建议
- 关注学生兴趣点,设计更有吸引力的互动:
-
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元素,例如设计与水相关的活动(如“做一个水滴变成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
加强反读练习,深化理解:
-
增加更多反读环节(如自主写、小组交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并通过反复练习提升书写能力。
-
充分利用教学光盘资源:
-
利用远程教学光盘中的生动动态图片和声像同步资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好地理解水的变化规律,增强课堂趣味性。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适当调整反读练习的难度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并保持学习动力。
四、未来改进方向
- 加强反读训练:
-
在后续教学中增加更多反读练习,特别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猜测字词后,再通过书写反馈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例如,在第二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学生自选的字词练习,帮助他们更深入理解。
-
优化光盘资源使用:
-
利用远程教学光盘中的更多互动元素(如情景表演、动画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
关注书写训练的深度:
- 不仅要让学生正确书写汉字,还要通过反读练习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深度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心水平。
五、总结
《我是什么》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学生能够通过“你、我、他”的互动,积极猜测和提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生动的动态资源,将抽象的语言具象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 反读练习设计合理,为学生的 deeper understanding提供了有效的练习机会。
然而,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 - 加强反读训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 利用教学光盘中的更多互动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通过分男女生读和师徒对读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更系统的书写技巧。
总体而言,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认识11个生字,会读8个生字。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生字。
-
过程与方法:
- 练习听读、品读、精读等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
深化对水变化及人类联系的理解,培养环保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 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三、教学方法:
- 指导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 观察法:通过图片、动作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交流,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 分组练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 课文录音带(配合朗读训练)。
- 生字卡片、教具挂图等辅助材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 教师提问:大家平时看到的都是颜色鲜艳的物体,那你们能想象出水是怎样的吗?
- 出示谜语图片:(教师板书“谜语”并播放视频:“云、雨、雹、雪”等自然现象)
- 学生猜测并思考:你是什么?(引导学生猜想到“水”,并引入课题“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检查复习
- 教师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明确生字内容。
分段学习
1. 读课文前部分
- 请学生自读第一小节(“池子里的水)),标出自然段序号。
2. 朗读提示
- 教师示范读第三句,强调轻快、流畅的语速和语气。
第二课时
品读赏析
1. 提问法
- 问:学生会变成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汽”、“云”等现象)。
2. 朗读提示
- 教师示范读第二小节,引导学生观察动词的变换。
第三课时
读读做做
1. 独立阅读
- 请学生自由读第四小节(“池子里的水)),回答问题:我会变,所以我很温和还是很暴躁?
2. 朗读提示**
- 教师示范读第五句,引导学生理解“变、不变”与“得、失”的关系。
第四课时
精读回味
1. 朗读提示
- 带着问题自读第六小节(“水的变化),思考:我会变成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收获?
2. 分句朗读**
- 分组朗读第二、第三、第四句,交流学习成果。
第五课时
细读课文
1. 提问法
- 问:“我”在池子里是怎样的?还会变成什么?
2. 小组讨论
- 学生分组讨论“我会变,所以我很温和还是很暴躁?”并交流收获。
六、板书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读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中的美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 掌握生字的正确书写方法。
难点: - 理解“会变”、“变、不变”等关键句子的意思。 ```
七、总结全文
(教师根据板书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