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写作特点(《乡愁》写作特点是什么)

访客 演讲稿模板 2025-08-08 03:56:42

乡愁》写作特点

《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1. 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间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的、集中的、强烈且无旁逸斜出、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3. 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则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生机蓬勃之美。

4. 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乡愁》说课稿

本诗是初中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首诗。这首诗是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欣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上课伊始,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然后,朗诵: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

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现在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时间稍微长一点。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下面,让我如泣如行的二胡曲《江河水》带入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放音乐)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有评论认为,第一段最引人注目,最动衬的是第二段,“当我面对自己的回忆时”,这样的句子往往能引发情感的激荡。接着,第三段“我看到我的悲伤”则让人想起无数人的相似经历。最后一段“愁系祖国,愁如抽丝欲断,不似浮云随波逐流。”这样的结尾,让读者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展示板书

这首诗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第一部分的结构美体现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协调。第二部分的音乐美则体现在节与节之间,通过轻快且柔和的节奏感营造出诗歌的宁静氛围。

在翻译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每一节的对应关系,确保每一段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

这首诗的结构、音调和意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深意和穿透力的作品。通过这首《乡愁》,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自己的情感波动,也看到了更深层次的人类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交流,让诗歌成为了连接一代人的纽带。

拓展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在学习时,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比如说,“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p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阅读、赏析席慕蓉的诗《乡愁》,与余光中的本诗进行比较。

《乡愁》这首诗是作者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感情所至,写下的30多年后,温总理在访美时提到两岸问题,援引了这首《乡愁》,希望通过这首作品来影响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