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说课稿初中_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访客 演讲稿模板 2025-08-07 19:02:20

一、《再别康桥》说课稿初中(改写)

新月诗人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此课以本诗为例,阐述教材中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分析学生认知现状,指导教法与过程。

二、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之一,也是新月诗人笔下的传奇诗作。此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章,内容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该诗选修对象,抒发了诗人1928年回到英国剑桥大学的深情离别,以及在此地重新游寻时的感受,展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 教学目标

  3.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4.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5.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6.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7. 教学难点
    抓住意象,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三、说学生

  1. 教材内容难易程度
    对八年级学生而言,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歌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流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2.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拨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深情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引导学生交流相关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人物求学经历。

四、说教学过程

  1. 课前环节
    先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回忆这首歌演唱者是谁,并引导他们思考这首歌的演唱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接着,在学生无话的情况下,老师顺势引入: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

  2. 课内环节

  3. 第一部分(深情朗读)
    首先播放课文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情、心醉其意,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自由交谈,了解这首诗的基本知识。
  4. 第二部分(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一命题,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语言,并通过朗读和反复品读,使他们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美。
  5. 第三部分(深入思考)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这诗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回答:**五、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回忆这首歌演唱者是谁,并引导他们思考这首歌的演唱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接着,在学生无话的情况下,老师顺势引入: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
    接着,通过深情的朗读和自由交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基本知识,例如:“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美。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则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通常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五、说作业

  1. 课外阅读
    邀请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