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教学设计(故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访客 演讲稿模板 2025-09-05 20:57:56

《故宫》教学设计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于《故宫》的结构特点及其介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理解故宫建筑的美丽与庄重,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 课时编号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辅材料/活动 | |------------------|-----------------------------------------------------------------------------------------------|---------------------------------------|---------------------------------------------------------| | 1 | 掌握故宫的基本结构特点: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 整体介绍《故宫》,分前朝(太和殿、中和殿)和后廷间(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 寻找并描述周边环境中的故宫建筑元素,记录思考过程 | | 2 | 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整体布局(大宫殿)、历史背景(先朝、后廷间)、建筑风格(壮丽、精致、庄重)。 | 阅读《中国古建筑之绝妙绝思故宫博物院文物 collections collection》,分析其空间结构与艺术风格,思考故宫建筑的深邃之美。 | | 3 | 掌握《故宫》的重点介绍方法:整体布局先写后廷间(从大到小)、重点建筑分朝向。 | 阅读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段落,并完成对应的练习,加深理解。 | 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 | 4 | 探索故宫建筑中的空间顺序:从大到小、从外到内。 | 内部介绍太和殿、中和殿的设计特点,记录发现的地方细节。 | 讨论老师的观点,思考为什么这些建筑设计如此巧妙,体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艺术风格。 | | 5 | 学习如何有条理地分说《故宫》中的建筑。 | 内部介绍太和殿、中和殿的设计特点,记录发现的地方细节。 | 综合运用空间顺序介绍方法,完成课后作业的写作任务。 |


教学设计说明

  1. 总体目标
  2. 培养学生的分说能力和详略得当的总结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故宫建筑艺术的理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教学活动设计

  5. 课时1:整体介绍故宫建筑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故宫》的布局、历史地位及建筑风格,并通过查找周边环境中的故宫建筑元素,记录思考过程。
  6. 课时2:重点介绍先朝、后廷间建筑
    学生分朝向详细描述太和殿和中和殿的设计特点,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题。
  7. 课时3:空间顺序介绍建筑
    教师深入讲解《故宫》的空间顺序介绍方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并结合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段落,记录学生的思考与收获。
  8. 课时4:分朝向介绍重点建筑
    学生根据空间顺序,有条理地分朝向介绍太和殿、中和殿等重要建筑,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题。
  9. 课时5:写作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查找学校周边环境中的建筑元素,完成一篇以校园为背景的“故宫”文章,提升写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课后作业设计

  1. 课后第一题
  2. 将学生阅读的《中国古建筑之绝妙绝思故宫博物院文物 collections collection》进行分类归档,并完成对应的练习题。
  3. 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故宫”的说明文,字数不限。

  4. 课后第二题

  5. 参观并记录周边环境中的故宫建筑元素(如雕花灯饰、砖块、装饰物等),思考这些元素如何体现故宫的建筑艺术风格。

教学设计:故宫博物院

导入环节

(教师配乐)
教室里飘荡着雄壮的气氛。站在天安门广场月台上,向北眺望,你会看到层层叠叠的殿宇,像一把把向天高的遮羞布,从高处向下伸展。

黄传惕先生说:“故宫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群。”这是一个充满壮丽与庄严的艺术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故宫,感受这“雄、大、壮”的精神。


课题:故宫博物院

检查生字词
学生已学习了“故宫”、“黄传惕”等词语。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讲解与分析

  1. 理解说明文的结构与写法
  2. 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先整体介绍故宫,再聚焦各个建筑及其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展开。
  3.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初步体会说明文的逻辑性及层次感。

  4. 分析重点部位的特征与意义

  5. 坍门的长廊、大殿的建筑、小殿的装饰、长廊的雕龙屏、飞天等都是说明故宫的重要元素,体现了其壮丽与宏伟。
  6.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激发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

  7. 理解写法上的特点

  8. 通过“横一纵九”的布局方式,先出现一个大框架(长廊),再展开各个部分的细节。这种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写法,让文章读起来有条理。

练习与讨论

  1. 学生自由分享对故宫博物院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雄、大、壮”这样的描述?”
  2. 感受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主动参与了课堂的讨论。

  3. 练习一: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填空或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 学生通过互动回答,提高了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布置作业

学生回家后阅读以下内容:
《陵墓的入口》

学生完成: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写法以及相关元素(如长廊、大殿等),并思考为什么“三间三楼”是陵墓入口的布局。
- 教师总结: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其结构与特点。


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优秀的文字和清晰的理解是成就艺术的重要因素。”——
(教师补充并总结)


思考结束

教学设计:《故宫》的教学设计

【一、引言】

  1. 导语设计
  2. 提出问题:故宫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
  3. 介绍故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艺术特色。

  4. 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5.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6. 分号组织,明确句子的结构和含义,以及运用方位词。

  7. 分词练习: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文中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8. 综合分析,学习作者从哪个方向描述了故宫。

  9.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

  10. 总结拓展:引入一些与故宫相关的活动或图片。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2. 了解《故宫》这篇课文的结构,学会按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方法。
  3. 理解作者从哪个方向描述了故宫的建筑和艺术特点,并体会其中的写法特色(详略得当)。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 了解文章中多姿多彩的龙的含义。
-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太和殿的相关段落。

难点:
- 猜测语言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 理解文字中的具体意象,比如“玲珑湛蓝”、“布局”等。


【四、教学方法】

  1.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 利用实物投影仪播放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意思。
  3.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4. 延伸拓展法。

  5. 引入故宫的文物或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6. 分词练习: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文中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5分钟)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故宫是什么?”
  3. 引入故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艺术特色。

  4. 预习与交流(10分钟)

  5. 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分享学习成果。

  6. 朗读与分号组织(15分钟)

  7. 播放磁带或播放配乐,学生听读文意。
  8. 讨论句子结构、方位词运用和多读多思。

  9. 综合分析与小组讨论(20分钟)

  10. 理解文章结构,分词练习: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文中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11. 总结拓展与延伸(15分钟)

  12. 引入故宫的活动或图片,激发兴趣。

【六、教学评价设计]

  1. 预习表现(占20%)
  2. 学生能独立回答“我所知道的故宫”相关问题。

  3. 朗读流利度(占30%)

  4. 学生能听读文章,并完成分号组织任务。

  5. 小组展示与评价(占50%)

  6.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学生的表达能力。

  7. 总结理解(占10%)

  8. 教师总结课堂要点,学生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

``` 二、故宫 | 二 | 裸 | 骤 | 低 | 堆 | |---|---|---|----|-----| | 先 | 冗 | 散 | 玄 | 炎 |

| 其实:精巧细致。 | | | | 平整和谐。 | | | | 洲泽幽静雅致。
| | | 井然有序。

中华文明之门,巍然矗立。 ```

《故宫》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与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识记并正确使用文中提到的关键字词(如“太和殿”、“养心殿”、“大开宝殿”等)。
  3. 理解《故宫》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其对说明古建筑的一般方法。

  4. 过程与方法目标

  5. 通过对比阅读法、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6.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7.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8. 激发学生对故宫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浓厚兴趣,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意识。
  9. 通过主动思考、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故宫》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点(如“总说”、“分说”)以及其对说明古建筑的一般方法的应用。
  • 教学难点:把握“太和殿”、“养心殿”等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和作用,正确运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不同时期的建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故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1. 导语
  2. 通过PPT展示一幅故宫的图片(中轴线上的平面图),引出《故宫》这篇说明文的主题——从一个角度看,故宫是如何布局、介绍它的?

  3. 识记重点字词

  4. 教师先列出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太和殿、养心殿、大开宝殿等。
  5. 学生思考并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从南到北)
    • 总说与分说各有什么特点?
    • 现在你为什么要把太和殿、养心殿这些建筑介绍出来?
  6. 对比阅读法

  7. 第一组比较: comparing the same buildings at different times in history.
    • 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大开宝殿、养心殿的外观特点。
  8. 第二组比较: comparing same buildings from different periods (like early and late Middle Ages).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轴线上的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布局和风格差异。
  9. 讨论与总结

  10. 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怎样才能让说明文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 总说与分说各有何特点,它们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建筑介绍的作用的?
  1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结构和内容出发,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学习《故宫》的结构与方法

  1. 预习与交流
  2.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预习《故宫》这篇说明文的内容。
  3. 通过小组讨论,将预习笔记整理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列表(如教材中的“总说”、“分说”等)。

  4. 教师精讲细讲

  5. 教师重点讲解《故宫》这篇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 总体结构:从南到北逐次介绍,形成“中轴线”的视觉效果。
    • 内容安排:总说、分说相结合,突出重点和细节。
  6. 老师强调:“总括”与“分说”相辅相成,前者概括整体,后者具体说明细节。

  7. 实例分析

  8. 通过对比阅读法分析《故宫》中介绍的“太和殿”和“养心殿”的不同之处:

    • 太和殿的建筑规模宏大壮丽,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
    • 小心殿的建筑则相对小一些,但同样重要。
  9. 学生分组交流

  10. 学生分成小组,以“小老师”形式,向全班同学解释文章中介绍的重点和难点(如“太和殿”、“养心殿”等)。
  11. 每个学生都要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12. 教师总结与评价

  13.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关键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 本文为什么要把这些建筑物作为重点介绍?
    • 总体结构特点是什么?
    • 怎样才能让说明文更有吸引力?

课后记

  •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故宫》的文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感,但在实际阅读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对比阅读时遇到困难,尤其是对于“太和殿”、“养心殿”的具体细节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下节课中我会加强重点讲解这些关键点,并通过互动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此外,我还计划增加一些动手实践的环节,比如让学生画出故宫的大致布局图或制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文框架,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理解。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