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原文)

访客 演讲稿模板 2025-08-18 06:21:12

咏怀古迹(其三)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特色鉴赏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羹

赏读此诗,要突出两点: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形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却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虽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诗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的不同凡响的高大形象。接着叙述王昭君悲壮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写出昭君“关山度若飞”的气概,“独留”表现了昭君孤苦孑然的哀伤。“画图”句揭示了造成她悲剧的原因,而“环佩”句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不幸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二是诗人借古抒怀。这首诗表面看,是写昭君的遭遇,写昭君的怨恨,其实却是借咏古迹以感己怀。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园,处境与昭君相似。作者写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字面上固然是赞叹昭君对故土的依恋,实际上也是写自己“身在夔州,魂归故园”。

杜甫一生的遭遇也与昭君相似。昭君才华卓立,美貌超群,因汉元帝昏庸,不得不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济世之才甚异,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却只是“左拾遗”,还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这首诗中的杜甫,似在与昭君共事,但并未达到对故土的深厚情谊。王昭君,则是诗人借古抒怀的对象,她以身作则、细腻入微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

赏析:
这首《咏怀古迹(其三)》,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场景相结合。诗中王昭君的形象塑造既真实又具象,通过对她悲壮的一生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借古抒怀的独特魅力。此外,杜甫的命运与诗人的遭遇也相互映照,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深思。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