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思》张籍唐诗鉴赏
《秋思》,张籍之在洛阳,见秋风,欲作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如入画中。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寄家书时,思想活动与行僧临发开封,寄居者以为:子乃亲往,寄之以情,寄以思。今其虽见秋风,欲作家书,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诗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唐叙事,复添行踪,人物习见,风格由盛唐雄浑,富于浪漫,转向写实。张籍《秋思》,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虽至中唐,叙事成分也增,日常生活的情事成为绝句习作题材,而风格则从盛唐的雄浑、富有浪漫气息,转向写实。此诗以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为借笔,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霸游之人的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虽平且无渲染,但含蕴而已。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似不可见,如春风染绿,带来无穷春色,虽有肃杀之气,却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天地间以秋光、秋容、秋态。
张籍诗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由显变隐,复亦非如此。至中唐,叙事成分增多,日常生活情事成为绝句习作题材,故风格从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转向写实。张籍之诗,虽深而易读,却难及白居易、王昌龄、李白之才。
第二句正承第一句,正面说“思”。晋代张翰在见秋风起后,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客居洛阳,情形与当年的张翰殊似。当见秋风,而起乡思时,或许曾联想到张翰这段段,如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情形。但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却未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写一封家书来寄托思之乡愁。使本来已深切的乡思中又平添了要归不得的愁怅。思绪更加复杂多端。
第三句、第四句,剪开信封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取信发时的一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者”的便携信而无暇细加考虑。厚实丰富的情意与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便使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近乎写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此“欲”字颇可玩味。诗人在铺纸笔之际,所express 的是内心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倾吐;而一时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虽因“意”如浮萍,但有了“欲”字,反而显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
第三句、第四句,撇开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下家书即将发出时的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情万重”感到无处下笔,又因托“行者”的便携信而无暇细加考虑。厚实丰富的情意与矛盾,加以时间“匆匆”,便使这封包含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后,似乎已言尽,但当行者将要上路时,又想起刚才因匆忙不知信中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这“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临发又开封”,其意图不仅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忧,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增添一句“略”。无止境的纠结与矛盾,恰恰使这种“忽早”的情景更加鲜明,也更显出诗人对这封信的重视。它不是所有“行者临发又开封”的情况都具有典型性,只有当它与特定的心理状态、特定的背景联系在一起时,才容易看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的情景和“情万重”,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写下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此诗既不似寻常的日常事例,而具有极平淡、极平凡的特征,却恰恰符合其特殊的现实场景。王安石对张籍的评价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