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透镜》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水中铅笔弯曲的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作用,并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望远镜。
- 感受透镜对光的聚焦、成像和散射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透镜对光的不同折射现象(凸透镜会聚光,凹透镜散光)及其作用。
- 难点:理解透镜作用的原因——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路径变化。
三、教学准备
- 材料:
- 烧杯、水
- 铅笔、老花镜、近视镜(可选)
- 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块
- 屏幕或白板
- 手电筒、台灯等
- 工具:
- 日常照相机、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在行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物质和物体,那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光遇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 引出观察现象:将一支铅笔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光从水中到空气发生折射。
- 课件展示: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穿过两种不同物质时会发生折射。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 观察透镜
- 学生分组使用透镜观察物体或通过纸板模拟物距变化。
-
交流观察结果,引入概念: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凹透镜)。
-
认识镜片形状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
通过实物观察验证。
-
应用性
- 讨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 凸透镜:放大物、聚焦光。
- 凹透镜:缩小物、散光、不成像。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 实验设计
-
三个实验:
① 用凸透镜观察物体,记录物距变化和像的特点。
② 用凹透镜聚光,观察是否能在屏上成像。
③ 尝试用凹透镜在纸板上成像,讨论是否能成像。 -
学生实验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交流结果。
-
教师引导分析成因(光线偏折)。
-
总结成像特点
- 凸透镜:放大、聚焦光、正立、虚像。
- 凹透镜:缩小、散射、倒立、实像。
(四)拓展活动:制作一个简单的望远镜
- 提问
- 为什么凹透镜是望远镜用呢?凸透镜是观察者用的?
- 实验准备
- 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块。
- 台灯,小纸板、胶水、墨汁等。
- 制作过程
- 将凸透镜放在纸板上,调整位置使凸透镜正对着台灯(避免灼伤眼睛)。
- 使用胶水粘贴在纸上,调整到适当的焦距。
-
指光,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清晰。
-
交流与反思
- 学生分享制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凹透镜会散光?
五、板书设计
```
研究透镜
特点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焦光。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作用
凸透镜:正立虚像,缩小;凹透镜:倒立实像,放大。
拍摄现象
- 凸透镜会聚光,使物体成正立虚像。
- 凹透镜在纸板上成倒立实像。 ```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可以继续深化透镜的作用以及应用。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