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简析

访客 演讲稿模板 2025-08-08 12:30:32

《石钟山记》简析

《苏东坡全集》中的一篇文章,我们以《石钟山记》为例,进行深入的解析。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闲眉山人。其诗、词、散文、赋、书、画均冠绝当时。与父苏询、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石钟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连上钟山,北连下钟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石钟山记》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石钟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分别质疑了两种说法,为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在石钟山实地考察的真实感受:凡事须亲历而不可凭主观臆断。第三段,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是,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文章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采用的写作方法之一。特点提示:《石钟山记》贵在由名质实,实地考察,表明了苏轼不泥古而崇实的精神。

文章不虚耗笔墨,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结合记叙,即事明理,深入浅出地议论。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至于写景,作者又紧紧抓住景物的特色,作气氛的点染,写出自己的感受。

问题思考:苏轼的考察结果仍没有跳出前人“以声得名”的窠臼?你的看法是怎样的?读本文,答案的正确与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体会作者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探求精神,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