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分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第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第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第1、6课又是第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
2、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关系。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与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球观,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3、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难点:理解四季、五带形成的地理意义,尤其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与昼夜变化的关系。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统一整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表,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2、情境教学法
3、投影教学法
4、分组讨论法
5、问题探讨法
三、说学法
1、阅读法
2、图表法
3、动手实验法
4、小组合作交流法
5、总结反思法
6、个人探究法
7、任务练习法
1、阅读法: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
2、图表法:学生可以通过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图对比,更好地掌握判断某地昼夜长短的方法。在黑板上边讲解边画圈句辅助记忆。
3、动手实验法: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际操作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来加深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法: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释疑,增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5、总结反思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
6、个人探究法: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任务练习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交流来检查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讲解中加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昼夜变化规律和四季的判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四季的变化规律,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
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展开,逐步引导学生从局部观察扩展到全局认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既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以后地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版权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